ICS 65.020.20 CCS B 16 DB6111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地方标准 DB 6111/T 179—2021 大蒜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Technological regulations of comprehensive controlling spring cucumber grey mould disease 2021 - 11 - 23 发布 2021 - 12 - 15 实施 杨凌示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6111/T 179-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出。 本文件由杨凌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书霞、洪缘缘、张婷婷、李 娟、马兆阳、苑 鑫、赵欣茹、张 萱、程智 慧、宇 军。 本文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负责解释。 联 系 人:陈书霞 联系电话:18706820168 地 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邰城路3号 I DB6111/T 179-2021 大蒜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大蒜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病状、防治原则、防治措施和防治档案等技 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杨凌示范区的大蒜叶枯病综合防治管理。生态相似地区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1276-2007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叶枯病 Leaf blight 由真菌子囊菌亚门枯叶格孢腔菌(Pleospora herbarum (Pers.ex Fr.) Rabenk)侵染所致。主要为 害叶片。叶片染病后,初期呈花白色小圆点,并多从叶尖开始。病斑扩大后呈不规则形状,灰白色,潮 湿时病斑上有黑色霉状物产生,并由灰白色转变为灰褐色。病斑从叶尖开始产生,自上至下扩展,轻时 顺尖干枯,严重时整叶甚至整株枯死。花梗染病易从病部折断,最后在病部散发许多黑色小粒点,危害 严重时不抽薹。 3.2 发病率 Disease rate 一定期间发病植株占所调查总株数的百分比。 3.3 病情指数 Disease index 根据调查植株中不同的病情级别及相应级别的病株数,按照一定的公式计算出,用以衡量病害发生 的严重程度的数值。病情指数的分级与调查参见资料性附录B。 1 DB6111/T 179-2021 4 病状(Symptom) 4.1 症状与发生规律 参见资料性附录A。 4.2 病情调查与诊断 参见资料性附录B。 5 防控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并配套物理、生物、化学防控措施。 6 防控措施 6.1 农业防治 6.1.1 产地环境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力高,排灌方便,保肥保水强的地块。蒜地周围不宜种植葱、韭、 洋葱、莴苣等寄主作物。避免连作或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路边田和沟边田种植。 6.1.2 清洁田园 大蒜收获后,应及时清理田间的病叶残株等,并远离田间集中深埋或妥善处理。 6.1.3 平衡施足基肥 2 2 2 前茬作物收获后,施用充分腐熟的商品有机肥1000 kg/667m ~1500 kg/667m ,复合肥50 kg/667m 。 深翻25 cm~30 cm,整平耙细,平整地面。 6.1.4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品种。田间生长表现为健壮和无病虫的优良植株可作为留种植株,在选留植株中进一步选 择形状圆整、蒜瓣肥大的蒜头作为第二年的蒜种。也可购买抗病、品质好的脱毒商品种作为蒜种。 6.1.5 播前处理 挑选饱满、无病斑、无伤口的蒜瓣作为蒜种。播前将蒜种在日光下晒2 d,在500倍多菌灵药液浸种 2 2 30 min~40 min,捞出稍沥干后播种。播前结合深翻,施3%辛硫磷颗粒剂2.5 kg/667m ~3 kg/667m 或 2 2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8 kg/667m ~1 kg/667m 对土壤消毒。 6.1.6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适宜播期为9月下旬~10月上旬。播种深度为蒜瓣顶部距地表1 cm~2 cm。播种时,蒜瓣的腹背连 2 2 线与播种行向平行。行距为20 cm,行距为12 cm,种植密度为27 000 株/667m ~28 000 株/667m 。 6.1.7 2 除草 DB6111/T 179-2021 播种后,可在大蒜出苗后中耕除草。也可选用33%二甲戊乐灵乳油100 mL附加50%乙草胺乳油150 mL 兑水30 kg均匀喷雾除草。 6.1.8 合理施肥 6.1.8.1 越冬前 2 2 蒜瓣播后浇1次出苗水,苗出齐追施1次尿素,8 kg/667 m ~10 kg/667 m 。管理上以控为主,少浇 水。越冬前根据墒情和天气,浇一次越冬水。 6.1.8.2 返青后 3月份返青后叶面及时喷施0.5%的尿素稀释液或0.3%的磷酸二氢钾稀释液,每5 d~7 d 喷1次,连 喷3 次~4 次。4月上旬,地温稳定在13 ℃~15 ℃时,浇一次小水。结合浇水分别冲施复合肥(25-10-10) 20 kg/667m2。雨后应注意及时排水,严禁大水浇灌。4月下旬前后,浇第二水,水量可稍大,并冲施复 2 合肥(16-6-28)20 kg/667m 。5月上旬,抽完蒜薹后,浇第三水,结合喷施叶面肥1次~2次。 6.1.9 田间管理 及时摘除下部枯霉老叶,及早清除膜上杂草、杂物。清除田间病叶、黄叶,并带出田外深埋或其他 无害化处理。 6.1.10 实施轮作 可与小麦、玉米、豆类或瓜类等非葱蒜类蔬菜实行2~3年轮作,避免连茬作或与葱、韭菜等混作或 邻作。 6.2 药剂防控 6.2.1 用药原则 药剂选择要严格执行NY/T 1276-2007和GB/T 8321的规定。 6.2.2 及时防治 及时检查田间叶枯病的发病情况,并在关键防治时期防治三次。即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田间叶枯 病病株率达到1%时喷一次杀菌剂;3月下旬至4月上旬,蒜株下部病叶率达5%时再及时喷一次杀菌剂;5 月或6月份再次喷一次杀菌剂。杀菌剂可选用速克灵、扑海因、乙磷铝等,用法用量如表1所示。 表1 药剂名称 大蒜叶枯病常用的药剂及用法 含量 用法 安全间隔期 扑海因悬浮剂 50% 1000 倍~1500 倍液 7 d~10 d 乙膦铝锰锌可湿性粉剂 70% 500 倍~700 倍 7 d~10 d 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50% 1000 倍液 7 d~10 d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80% 500 倍液 10 d~15 d 咪鲜胺乳油 25% 1000 倍~1500 倍液 7 d 阿米西达悬浮液 25% 1500 倍液 15 d 冠菌清可湿性粉剂 57.6% 1000 倍液 7 d 3 DB6111/T 179-2021 表1 含量 用法 安全间隔期 铜大师可湿性粉剂 86.2% 1000 倍液 10 d 使百克乳油 25% 600 倍液 25 d 使百功可湿性粉剂 50% 850 倍液 7 d~10 d 苯甲·丙环唑悬浮剂 30% 1000 倍液 药剂名称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7 大蒜叶枯病常用的药剂及用法(续) 50% 2 7 d~10 d 2 撒施 0.8 kg/667m ~1 kg/667m 7 d~10 d 防控档案 对田间叶枯病的防控时期、方法和效果等主要生产管理技术建立档案,具体内容见附录C。 4 DB6111/T 179-2021 A A 附 录 A (资料性) 大蒜叶枯病的识别与发生规律 A.1 症状 发病初期病斑从大蒜叶间逐渐向叶茎发展,病由植株下部向上蔓延,初呈花白色小圆点,后扩大呈 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上部长出黑色霉状物,散生许多黑色小粒。为害严重时全株不 抽薹,可造成蒜株全叶枯萎死亡。如图A.1所示。 图 A.1 大蒜叶枯病的症状 a A.2 左侧为叶枯病接种 0 d,右侧为叶枯病接种后 9 d 的发病情况。 病原 大蒜叶枯病有性阶段病原菌为枯叶格孢腔菌(Pleospora herbarum)、无性阶段病原菌为匐柄霉 (Stemphylium botryosum),两个阶段的病菌均可侵染大蒜,但以无性阶段侵染为主。分生孢子为灰 色或暗黄褐色,单生,卵形至椭圆形或广椭圆形。子囊壳群生或散生,球形或扁球形,具孔口。子囊孢 子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如图A.2所示。 图 A.2 大蒜叶枯病病原菌孢子 5 DB6111/T 179-2021 A.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大蒜叶枯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原体越冬,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15 ℃~25 ℃,低 于8 ℃或高于25 ℃生长均受抑制,34 ℃以上停止生长。分生孢子形成适宜温度为20 ℃~25 ℃,萌发 适温为15 ℃~34 ℃。大蒜出苗后,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造成初步侵染, 之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该菌系弱寄生菌,常伴随霜霉病或紫斑病混合发生。除侵染大蒜外, 还可侵染大葱、洋葱、韭菜等作物。 A.4 发病规律 大蒜叶枯病在大蒜出苗后2叶~3叶期即可被侵染,田间一般10月下旬开始见病,但由于气温不断降 低,冬季田间湿度较小,田间病株增长较为缓慢,严重度较低,多以单病叶、单病株或单病斑存在。翌 年2月底~4月中旬病菌再度侵染,病害急度上升,这一时期叶片被大量感染,叶片大量枯死,严重影响 大蒜的抽薹和蒜头生物产量的形成。病害危害期贯穿整个生长季节,达6个月左右。 6 DB6111/T 179-2021 B B 附 录 B (资料性) 病情指数大蒜叶枯病害的病情分级与调查 B.1 病情分级与计算 B.1.1 病情指数的计算 统计植株发病率,根据叶枯病分级标准评估记载田间标样的发病程度,计算病情指数。然后使用如 下方法计算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DI)=[ ∑(各病级株数×该病级值)/(株数总和×发病最重级代表数值)] B.1.2 病害分级标准 叶枯病分级标准为: ——0 级,叶片无病斑; ——1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 5
DB6111-T 179-2021 大蒜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杨凌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1-04 05:03:51上传分享